读名医医论医案有感之16:陈伯坛妙治痉病
发布人:蔡敏珊
更新时间:2021-04-16
原创 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?
陈伯坛(1863—1938年),广东江门人,21岁中秀才,31岁中举人。1905年受聘于广州陆军医学堂,任中国医学总教习,主讲《伤寒论》。1924年于广州设中医夜学馆,1930年陈氏举家迁往香港,开设伯坛中医专科学校,因医术高超,名噪香江。陈伯坛为近代岭南伤寒学派最具代表性人物,著有《读过伤寒论》、《读过金匮卷十九》等著作,用方以药宏力专为特色,惜所存于世医案甚少。
陈伯坛医案:
政界名流唐绍仪的外侄孙陈国创,得两足强直病,多日卧床不起。陈伯坛经过详细诊察,发现患者除是病以外,尚有阵发性头痛、失眠、食不下,数日未解大便,小便短少。指出:“治之之法,病在上应取之下,病在下应取之上,病在中傍取之,取腹之两旁,不如取腰之两旁。腰肾有少阴之枢在,应以急封阴枢为第一要着。《金匮要略》水气篇又有‘师曰:寸口脉迟而涩,迟则为寒,涩为血不足。趺阳脉微而迟,微则为气,迟则为寒。寒气不足,则手足逆冷。手足逆冷,则营卫不利。营卫不利,则腹满肠鸣相逐。气转膀胱,营卫俱劳。阳气不通则身冷,阴气不通则骨疼,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。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,实则矢气,虚则遗溺,名曰气分”。陈氏抓住主要矛盾,以通利二便为先着,处方重剂四逆散加云苓,并嘱咐患者吃热粥取汗,还断言:“此病可治,明日将有转机。”果然,服药后小便通利清长,并解大便一次,遍身微似有汗,两膝亦能屈伸,而且能吃又能睡。第二天,再进前方去云苓,并嘱服粥取汗,服药后遍身仍有微汗出,病情继续好转。第三天因二便通利,转而治“痉”,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身体强,几几然,此为痉”,故用括蒌桂枝汤,并说:“得喷嚏者解。”次晨,病者一连打五个喷嚏,顿觉头脑清爽,身体强直得以缓解,精神康复,惟余身体疼痛,改予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。服药后已能起步,但未能久立,改予甘草附子汤、甘草干姜汤善后,便痊愈了。唐绍仪为此事特地撰文登报,文章的标题是:《恭颂陈伯坛先生以经方愈病之神速》。(此案结合陈坤华的《追怀先父陈伯坛》及《广州近代名老中医医案医话选》进行了整理)
赖海标按:
唐绍仪是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,其外侄孙两足强直,卧床不起,请陈伯坛先生诊治,服经方数剂而愈,唐绍仪非常感激,特地撰文《恭颂陈伯坛先生以经方愈病之神速》登报以表谢意。
“营卫俱劳,阳气不通则身冷,阴气不通则骨疼,阳前通则恶寒,阴前通则痹不仁。阴阳相得,其气乃行,大气一转,其气乃散,实则矢气,虚则遗溺。”营卫俱劳,有两种表现类型:一是营卫不足,各自不能流通。卫阳不通,不能温煦则身冷,营阴不通,失于濡养则骨痛。二是营卫不足,流通不相依护。阴阳相得其气乃行,指的是阴阳之气流动需相依相护,阴阳气血流动要并行不悖。阳前通,是指阴血先到而阳气未到,出现身恶寒。阴前通,是指阳气先到而阴血未到,出现痹不仁。实则失气,虚则遗尿,邪气实指邪阻气机,气行不畅,造成远端组织气血亏虚而失气;正气虚则气化不足,阳虚不能固摄,水液失约,直接外流而遗尿。
本案患者表现为两足强直,头痛,失眠,食不下,大便未解,小便不畅。陈伯坛先生初用四逆散加云苓,并嘱咐患者吃热粥取汗,是谨遵《黄帝内经·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》之意:“小大不利治其标”,二便不通,急则治标,以通利二便为先。少阴为阴中之枢,用重剂四逆散开少阴枢机,理气舒郁,加茯苓淡渗利肾浊以开胃关,饮热粥取汗以开太阳,服一剂后即二便通利,遍身微汗,两膝能屈伸,能吃又能睡。继用栝蒌桂枝汤,解肌舒筋,缓急止痉。三用桂枝新加汤,解肌祛风,益气和营。四用甘草附子汤、甘草干姜汤以善后,温阳益卫,祛风利湿。
温馨提示: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,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,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,谢谢理解和支持!
南京市|
称多县|
宿州市|
德令哈市|
根河市|
绥芬河市|
江源县|
兴和县|
崇州市|
鄂托克旗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