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?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
痞满是临床常见症状,由于脾胃功能失调,升降失司,胃气壅塞,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。临床以自觉胃脘胀满,触之无形,按之柔软,压之不痛为临床特点。痞满首见于《素问?至真要大论》:“太阳之复……心胃生寒,胸膈不利,心痛痞满。”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、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。《伤寒论》提出痞满的病机是正虚邪陷,升降失调,并拟定了辛开苦降,寒热同调的治疗大法。
痞满只是一个临床症状,很多病证都有痞满的临床表现,也有很多方证涉及痞满,下面将治疗痞满的经方作一比较:
1. 半夏泻心汤:痞满兼呕吐
半夏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49条:“伤寒五六日,呕而发热者,柴胡汤证具,而以他药下之,柴胡证仍在者,复与柴胡汤。此虽以下之,不为逆,必蒸蒸而振,却发热汗出而解。若心下满而硬痛者,此为结胸也,大陷胸汤主之。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也,柴胡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半夏泻心汤由半夏、黄芩、黄连、干姜、人参、炙甘草、大枣七味药组成,也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汤去柴胡、生姜,加黄连、干姜组成,具有调和肝脾,平调寒热,消痞散结的功效,其辨证要点是胃脘痞满的同时,兼有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表现。
2. 甘草泻心汤:痞满兼下利
甘草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8条:“伤寒中风,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,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,医见心下痞,谓并不尽,复下之,其痞益甚,此非结热,但以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泻心汤主之。”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大炙甘草用量而成,方中重用炙甘草补虚缓急,配合辛开苦降之品,用治胃气虚弱,寒热错杂所致的痞满证。
“下利日数十行”,说明腹泻严重;“谷不化”即完谷不化,是指大便夹杂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,如菜叶、玉米之类;“心下痞满而硬”,是因为“胃中虚,客气上逆,故使硬也”,胃气虚,水饮上逆,所以导致胃脘满,按之质硬。甘草泻心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的比较,表现在脾胃更虚,食物来不及消化就泻下了。甘草泻心汤重用炙甘草,补脾胃之虚倒在其次,重在缓胃肠之急迫。因此,甘草泻心汤辨证的要点是,胃脘痞满的同时,兼有较重的下利。
3. 生姜泻心汤:痞满兼嗳气
生姜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7条:“伤寒汗出,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噫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,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”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,加生姜四两而成。方中重用生姜,取其和胃降逆,宣散水气而消痞满,配合辛开苦降、补益脾胃之品,治水热互结于中焦,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满证。
“干噫食臭”,干噫是指嗳气,“食臭”是指嗳气时带有食物的酸腐味,这点对辨证使用生姜泻心汤很重要;“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”说明胃肠中水液多,可听到水在胃肠道流动的声音;“下利”指腹泻,大便稀溏,但没有甘草泻心汤的“下利日数十行”这么厉害。生姜泻心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区别为嗳气中带有食物酸臭味,同时腹中水气加重,大便较半夏泻心汤证较为稀薄。
以上三方,或一二味之差,或药量稍异,虽辛开苦降、寒热同调的组方立意不变,但其主治却各有侧重。正如王旭高所说:“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,故苦辛平等;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,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;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,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。”
4. 泻心汤:痞满兼面红口渴
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4条:“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脉关上浮者,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。”宋本《伤寒论》编者林亿在方后注:“大黄黄连泻心汤诸本皆二味,又后附子泻心汤,用大黄、黄连、黄芩、附子,恐是前方中亦有黄芩,后但加附子一味也。”北宋朱肱的《类证活人书》也认为泻心汤是有黄芩的。因此,后世多认为泻心汤由大黄、黄连、黄芩三药组成,又名三黄泻心汤。泻心汤在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中因煎服方法不同,其作用不尽相同。在《伤寒论》中是以“麻沸汤” 渍之(即用沸水浸泡,不煮),取其气薄走上,不取其味厚下走,以清泻中焦无形之邪热,治疗中焦气机闭塞、升降失常的“热痞证”。在《金匮要略》中,泻心汤则以水煎顿服,取其味厚而直泻血分火热,以治疗血中热盛、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、衄血等症。可见方药虽同,煎服方法不同,效用也就各异。
本条的“痞”,是因心火亢盛于上,不得下交于肾阴而成的。“按之濡”,濡即虚软也,非有形之痞。“其脉关上浮”,是指关脉浮,此浮并非表证,而是邪热壅聚中焦,热迫脉浮所致。药用大黄泻营分之热,黄芩、黄连泄气分之热,共奏清热消痞之功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除心下痞外,多兼见面红唇红、口渴口臭等上热症。
泻心汤证与栀子豉汤证都属火郁之证,但是栀子豉汤证是火热郁于胸膈,临床以心烦不寐为主;泻心汤证是火热郁于中焦,临床则以心下痞满为主。
5. 五苓散:痞满兼渴而小便不利
《伤寒论》156条:“本以下之故,心下痞,与泻心汤;痞不解,其人渴而口燥,烦,小便不利者,五苓散主之。”原本有心下痞,误认为热痞,给予泻心汤,心下痞不但不解,反而出现口渴口燥、心烦、小便不利等症,应用五苓散治疗。可见当初并非阳明热证,而是太阳证,误下后太阳表邪由经入腑,造成太阳水腑(膀胱)气化不利,水热互结,津不上承故口渴,水不下泄故小便不利,因此用五苓散化气利水,调整水液代谢。临床见胃脘痞满,口渴,心烦,小便不利,病机属水饮内停者,可用五苓散。
6.茯苓饮:痞满兼腹有振水声
茯苓饮又称外台茯苓饮,出自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》附方:“《外台》茯苓饮,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后,心胸间虚,气满,不能食,消痰气,令能食。”茯苓饮由茯苓、人参、白术、枳实、陈皮、生姜组成,用于中寒停饮所致胃脘痞满(或胸满,腹胀)、腹有振水声、嗳气、纳差者。在方证鉴别方面,茯苓饮与旋覆代赭汤同治心下痞满,茯苓饮证虽亦常有噫气,但患者以噫气为快,且大便多溏,与旋覆代赭汤证苦于噫气不除、大便虚秘有异。
《医宗金鉴》认为:“上、中二焦气弱,水饮入胃,脾不能输归于肺,肺不能通调水道,以致停积为痰,为宿水。吐之则下气因而上逆,虚与气结,满不能食,当补益中气,以人参、白术为君;茯苓逐宿水,枳实破诸气为臣;开脾胃,宣扬上焦,发散凝滞,则陈皮、生姜为使也。其积饮既去,而虚气塞满其中,不能进食,此证最多。”茯苓饮在临床上使用机会很多,特别是消化系疾病方面。冯世纶教授传承其老师胡希恕先生经验,常以本方加清半夏治疗心下痞满属中寒停饮者,疗效更优。
温馨提示: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,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,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,谢谢理解和支持!
云梦县|
宁化县|
宁津县|
织金县|
淮安市|
卓资县|
吐鲁番市|
望城县|
石林|
治县。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