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创 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??
下利泛指大便次数增多,粪质清稀,排便感觉异常。下利是古代医学对“泄泻”与“痢疾”的统称,型似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肠炎、结肠炎、肠易激综合征、急慢性痢疾、霍乱等。
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称为“下利”为下利清谷、吐利、自利、自利清水、热利下重、泄利下重等,对下利的证治有非常详尽的描述,据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仪凡统计(《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》2019年2期),《伤寒论》中关于下利的条文有84条,《金匮要略》中关于下利的条文(含复方)有42条。伤寒六经皆可见下利,除六经病之外,下利还见于《伤寒论》“霍乱病篇”,在《金匮要略》“呕吐哕下利病篇”“腹满寒疝宿食病篇”“痰饮咳嗽病篇”以及“妇人产后病篇”等也有下利的论述。如下就经方下利证治作一梳理。
一、表邪内迫型下利:如葛根汤
葛根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2条:“太阳与阳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汤主之。”本条指出太阳与阳明合病,表邪内迫,里气失和,升降失常,故下利,治疗当解太阳之表,太阳表邪解后,阳明里气自和。其病证特点为水粪杂下,多无臭秽,无肛门灼烧感。此种下利由表邪引起,疏解太阳阳明经表之邪,表解里自和,因此用葛根汤治下利在此世被称为“逆流挽舟法”。
二、表里合病型下利:如葛根芩连汤,黄芩汤,大柴胡汤
葛根芩连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4条:“太阳病,桂枝证,医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脉促者表未解也,喘而汗出者,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。”病机为表证未解,表邪入里,下迫肠道,协热而利。其病证特点为:大便粘秽,暴注下迫,肛门灼热,可伴身热等症。
黄芩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4条:“太阳与少阳合病,自下利者,与黄芩汤。”病机为少阳胆火下迫阳明(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),大肠传导失常。其病证特点为:粘秽不爽,常伴有腹痛,口苦,舌红少津。
大柴胡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65条:“伤寒发热,不解,心下痞硬,呕吐而下利者,大柴胡汤主之。”发热,汗出,为表症;心下痞硬而下利,为里症,故用大柴胡汤来双解表里。
三、热迫阳明型下利:如小承气汤,大承气汤,白头翁汤
《伤寒论》374条:“下利谵语者,有燥屎也,宜小承气汤。”
《伤寒论》321条:“少阴病,自利清水,色纯清,心下必痛,口干燥者,可下之,宜大承气汤。”
以上两条为“热结旁流”,治当泻热导滞,其病变特点是:下利稀水,色黄臭秽不畅,腹满痛,拒按,舌苔黄厚,脉滑数。321条为少阴病“三急下”之一,急下阳明之实,以救垂绝之阴,属“通因通用法”。
白头翁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4条:“热利下重者,白头翁汤主之。”病机为厥阴阳复太过,肝经湿热,下迫大肠,灼伤大肠络脉。其病证特点为:下利脓血,血色鲜红,肛门灼热,大便臭秽。
四、脾肾虚寒型下利:如理中丸,桂枝人参汤,四逆汤
理中丸出自《伤寒论》386条:“霍乱,头痛发热,身疼痛,热多欲饮水者,五苓散主之;寒多不用水者,理中丸主之。”理中丸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,主治脾胃虚寒证。理中者,调理中焦之寒也。若虚寒较轻,可取丸药之缓,温胃以散寒;若虚寒较重(如霍乱),利在急温,则不宜用丸剂而应用汤剂。
桂枝人参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63条:“太阳病,外证未除而数下之,遂协热而利,利下不止,心下痞硬,表里不解者,桂枝人参汤主之。”本方原用于太阳表证未解,误用下法,损伤太阴脾土,寒湿内生,以致表里寒俱。桂枝人参汤即理中丸加桂枝,只要是太阴虚寒证,有无表证皆可用本方。
四逆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63条:“伤寒,医下之,续得下利,清谷不止,身疼痛者,急当救里;后身疼痛,清便自调者,急当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汤,救表宜桂枝汤。”四逆汤具有温中祛寒,回阳救逆的功效,症见下利的同时,常可并见完谷不化,冷汗自出,四肢冰冷,脉微欲绝等症。
五、水湿内停型下利:如小青龙汤,十枣汤,真武汤
小青龙汤出自《伤寒论》40条:“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。发热而咳,或渴、或利、或噎、或小便不利、少腹满、或喘者,小青龙汤主之。”小青龙汤证出现下利的病机为:外寒内饮,水饮下趋,浸渍肠道,清浊不分而致下利。
十枣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2条:“太阳中风,下利呕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,其人漐漐汗出,发作有时,头痛,心下痞硬满,引胁下痛,干呕短气,汗出不恶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枣汤主之。”十枣汤具有攻逐水饮的功效,用于悬饮或水肿证,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,心下痞硬或水肿腹胀,二便不利,脉沉弦为辨证要点。本证下利亦为水饮下趋,浸渍肠道所致。
小青龙汤治心下之水,十枣汤治胁下之水,两方证都以下利为或然证。
真武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16条:“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、小便不利、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,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”真武汤具有温阳利水的功效,主治阳虚水泛证,其下利为寒水泛滥,浸渍肠道所致。
六、寒热错杂型下利:如半夏泻心汤,生姜泻心汤,甘草泻心汤
半夏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49条:“但满而不痛者,此为痞,柴胡汤不中与之,宜半夏泻心汤。”
生姜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7条:“伤寒汗出解之后,胃中不和,心下痞硬,干噎食臭,胁下有水气,腹中雷鸣下利者,生姜泻心汤主之。”
甘草泻心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8条:“伤寒中风、医反下之,其人下利日数十行,谷不化腹中雷鸣,心下痞硬满,干呕心烦不得安……甘草泻心汤主之。”
以上三泻心汤原用于寒热错杂之痞证,均可见下利,但以甘草泻心汤证的下利较重,“其人下利日数十行”,并见完谷不化(大便中夹带有食物残渣)。从原文证候描述上来看,半夏泻心汤证最简单,仅是心下痞,满而不痛;生姜泻心汤证在此基础上多了心下痞且硬,干哕口臭,肠鸣下利的证候;甘草泻心汤在此基础上多了心下痞硬而满,干呕,心烦不得安,肠鸣而下利,且下利次数很多,完谷不化的证候。
七、上热下寒型下利:如栀子干姜汤,麻黄升麻汤,乌梅丸
栀子干姜汤出自《伤寒论》80条:“伤寒,医以丸药大下之,身热不去,微烦者,栀子干姜汤主之。”本证由表证误下,中阳受损,余热留扰胸膈所致。表邪不解,余热未尽,故身热;余热扰及胸膈,故心烦;中焦虚寒,水湿不运,故便溏。临床常用于上热下寒所致胸膈烦热,大便溏软者。
麻黄升麻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57条:“伤寒六七日,大下后,寸脉沉而迟,手足厥逆,下部脉不至,喉咽不利,唾脓血,泄利不止者,为难治,麻黄升麻汤主之。”麻黄升麻汤集温、清、补、散于一体,有发越郁阳、清上温下的功效。李时珍认为麻黄“乃发散肺经火郁之药”。泄利不止,为脾伤气陷所致,故用少量白术、干姜、甘草、茯苓等药温中补虚,散寒利湿。
乌梅丸出自《伤寒论》338条:“……蛔厥者,乌梅丸主之。又主久利。”乌梅丸不仅治蛔厥,还是厥阴病的主方。326条是厥阴病的提纲证:“厥阴之为病,消渴,气上撞心,心中疼热,饥而不欲食,食则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”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认为,厥阴病属寒热错杂,表现为肝寒(肝阳虚)+胆热。消渴、气上撞心、心中疼热、易饥,乃胆腑相火内郁上冲所致;不欲食,食则吐蛔,下之利不止,则为脏寒之征,此属寒热错杂。
八、阳郁型下利:如四逆散
四逆散出自《伤寒论》318条:“少阴病、四逆,其人或咳,或悸,或小便不利,或腹中疼,或泄利下重者,四逆散主之。”本证由外邪传经入里,气机郁遏,不得疏泄,阳气内郁所致,治疗以透邪解郁,疏肝理脾为主,临床应用以手足不温,或腹痛,或泄利下重,脉弦为辨证要点。
九、阳虚滑脱型下利:如桃花汤,赤石脂禹余粮汤
桃花汤出自《伤寒论》307条:“少阴病……小便不利,下利不止,便脓血者,桃花汤主之。”桃花汤由赤石脂、干姜、粳米三药组成,具有温中涩肠,固脱止利的功效,临床以久痢不愈,腹痛喜温喜按,舌淡苔白,脉迟弱为辨证要点。本方因赤石脂色类桃花,又名桃花石,故命名为桃花汤。方后指出“若一服愈,余勿服”,因本方重在固涩,若下利停止后,当以调补脾胃为主。
赤石脂禹余粮汤出自《伤寒论》159条:“伤寒服汤药,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泻心汤已,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,医以理中与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,必利在下焦,赤石脂禹粮汤主之。”赤石脂禹余粮汤由赤石脂和禹余粮两药组成,具有收敛、涩肠、止泻的功效,以久泄伴面色萎黄、舌淡脉虚无力为辨证要点。柯韵伯在《伤寒来苏集》中对本方有精到论述:“利在下焦,水气为患也。唯土能制水,石者,土之刚也。石脂、禹粮,皆土之精气所结;石脂色赤,入丙,助火以生土;余粮色黄,入戊,实胃而涩肠,虽理下焦,实中宫之剂也,且二味皆甘,甘先入脾,能坚固堤防而平水气之亢,故功胜于甘、术耳。”
下利腹痛,便脓血者,可用桃花汤;久泄不收,无脓血者,可用赤石脂禹余粮。
温馨提示: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,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,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,谢谢理解和支持!
贡觉县|
珲春市|
海宁市|
保靖县|
南宁市|
宁夏|
慈利县|
绿春县|
长宁区|
垫江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