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治真热假寒经验谈
发布人:蔡敏珊
更新时间:2021-07-09
原创 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??
医案
先来看三例冷得出奇的奇寒怪病:
明代名医戴原礼医案:松江人诸仲文,极度畏寒,即使盛夏也要穿棉衣,饮食要烫热才能下咽,微温的则食入即吐。脉数大不弱。曾服胡椒炖母鸡,每天三次,结果畏寒更重。戴原礼认为胡椒生火,母鸡助痰,对本病有害无益。于是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,服药后一昼夜腹泻二十多次,畏寒病症减去大半,后饮用黄连导痰汤加竹沥水,完全痊愈。(节录自明代徐象梅《两浙名贤录》)
明代名医李士材医案:吴文邃,眩晕三年,虽然寒战起鸡皮疙瘩,但不喜饮热汤,到了夏天也喜欢烤火,躺在床上须盖几张棉被,屡服干姜、肉桂等温热药,毫无疗效。脉浮按细小,沉按坚搏,考虑为湿热内蕴,不能宣越所致。用金花汤(黄芩、黄连、黄柏各等分)加柴胡、甘草、生姜,乘热饮用,一剂即恶寒大减,二剂后不需烤火,后以人参汤、六味地黄丸等进退,两月后痊愈。(节录自清代魏玉璜《续名医类案?恶寒门》)
当代名医干祖望医案:税务局青年职员,奇寒七载,冬天棉衣难温,坐在暖气室内不敢出门一步,夏天不能吃西瓜,须在无风无冷处度过盛暑。七年来所服药方,都是细辛、肉桂、炮姜、附子、鹿角胶、鹿茸之类,但总难生温,一周不服温药,即寒冷难以度日。面白无华,较为消瘦,舌苔质俱白,脉细。有一特征,两掌心烧灼如焚,十分难受,体温正常。当时难于处方,为了审慎起见,嘱他明天再来。想了一晚,翌日方用葶苈大枣汤。两剂入腹,重盖的大棉被揭去两条。五剂后,病者自谓“全身舒服而温暖”了。复诊改用白虎汤,竟毫无效果。什么原因?再三思索,终于明白:葶苈大枣汤是宣泄肺经的,肺主皮毛,久困之热,通过汗孔而逐出体外,而白虎汤是清阳明胃热的,门路不对。因此复用宣肺清热之法,调理而愈。(节录自干祖望《茧斋医话?捕捉》)。
以上三个医案有共同特点:一是奇寒,极度怕冷;二是病机相似,真热假寒,热郁于内,阳气不能外达,所以身寒难耐,即所谓“热深厥亦深”。三是用温热药无效,改用寒凉药而愈。
启示
对我们临床辨证施治有何启示?我想有如下几点:
启示一:阴阳可转化。
阴阳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,阴阳双方相互依存、相互化生、相互为用、相互制约。阴极必阳,阳极必阴,物极必反,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向着相反的方面发展,如大旱之后多大涝,寒到极点会慢慢转暖,暖到极点又会转冷。
启示二:注重辨假象。
宋?苏轼《求医诊脉说》说“至虚有盛候,大实有羸状”,大虚可能表现出假的实象,大实也可能表现出假的虚象。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也说“火极似水”,热到极点,有时可表现为寒象。因此,临床上如用热药无效时,不妨改变一下思路,试一下用寒药,或可柳暗花明。
启示三:重视抓主症。
主症是指对诊断有重要帮助的证候,往往能引出病机。在一派寒象之中,医案一中的“脉数大不弱”,医案二中的“不喜饮热汤”,医案三中的“掌心烧灼”,均是与寒证不符的临床特征,加上之前用热药无效,因此这些“蛛丝蚂迹”要引起重视,它们有可能是引出病机的主症。
启示四:重视辨病位。
病位,即疾病发生的所在。辨识病位,是中医辨证的重要过程。同是火郁证,要看热在何处。医案一伏热郁阳明,故用大承气汤通腑泄热;医案二湿热郁于少阳,故用金花汤加柴胡、甘草、生姜,既疏泄宣畅,又清热利湿;医案三热郁肺经,用葶苈大枣汤宣泄肺热。干祖望教授在本案特别指出,先用宣泄肺热有效,改用白虎汤无效,复用宣肺法又有效,引人深思。
世界纷繁复杂,表里不一的情况时有出现,在临床诊治过程中也是如此。所谓真热假寒,是指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症候,多由阳热内盛,格阴于外,阳气内闭而不能布达四末,故其外表四肢很凉甚至厥冷,恶寒严重,神识昏沉,面色紫暗,脉象沉迟等似为阴寒证的表现,但其本质为热,细问之下,可能发现患者胸腹灼热,口鼻气灼,口臭息粗,口渴引饮,小便短赤,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,舌红苔黄而干,脉搏有力等实热证的表现,之前治疗有用热药无效甚至加重的病史。
温馨提示: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,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,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,谢谢理解和支持!
抚顺县|
德惠市|
盘锦市|
民乐县|
临漳县|
澄城县|
文山县|
隆回县|
长汀县|
嫩江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