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黄无毛一清二楚在线观看_老夫子精区一品精区视频_麻痘产精国品免费人口2024

当前位置:首页  > 中医药文化建设  > 中医知识

以舌苔变化指导暑厥辨证

发布人:蔡敏珊 更新时间:2021-09-10

原创 周岁锋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??

梁某,本地小榄人氏。夏至日前,步行于烈日下,汗出感暑,眩晕昏扑。家人急送西医院,前医以多种消炎之药,不效,又改寒凉之针剂,大队骤进,亦无效。半月余,病势不减,进而高热不退,神识如蒙,滴水未进。前医言此病甚危,西药力弱,延请中医。家人慕我院之盛名,出院即来我院求诊。刻诊,患者神识不清,无搐搦,面色偏白,形体肥胖,精神萎靡,发热,体温39度,无寒战,咳嗽气粗,呼之不应,强刺攒竹穴,可微睁眼,旋即又昏睡。观舌淡红,苔白厚偏腻,脉弦数。患者初感暑邪,暑邪直中心包,闭阻神窍,神识不清。前医以苦寒之剂及消炎之药,凉遏冰伏,又反复使用退热药强发其汗,过汗伤阳,太阴被困,中阳受损,运化失司,水谷不化,聚成湿浊。诊断:暑厥,证型:痰湿内蕴,邪陷心包。弦主少阳,邪留中焦及少阳,宜和解少阳,化湿泄浊,方以小柴胡汤加清利湿热之药:

北柴胡20克? ? 黄芩片10克

法半夏10克? ? 甘草片5克? ?

生姜10克? ? ? ?黑枣10克

?青蒿15克? ? ? 广藿香10克? ?

大黄10克? ? ? ?佩兰10克

石菖蒲10克? ? 栀子10克?

两日后,仍神识不清,白厚腻苔消退,转为舌干淡红,无苔,脉弦数,发热有下降之势,体温38度,断为胃阴已伤,表里郁闭之症,治宜宣通表里,以救胃阴,散郁闭之邪热,从表里双解,方用小陷胸汤加减:

瓜蒌子10克? ? 玄参10克

连翘15克? ? ? ?郁金5克? ?

制枳壳10克? ? 淡豆豉10克

白茅根20克? ? ?黄连5克??

两剂后,热退,体温在37.5度左右,喜着厚衣,神识转清,胃纳如常,小便通,便溏,舌淡红,苔薄白有少量津液,脉弦。经清热宣通之后,胃阴回复,郁热得散。所谓清热药为一利刃,既能清热邪,又可损阳气,以致中阳虚衰,脾虚下利,少阳枢机不利,寒热往来,治宜柴胡桂干姜汤和解散寒,生津敛阴。以和解少阳,温太阴之脾寒,点燃脾胃升阳之气,大气一转,阴寒消散,升清降浊,重换生机。处方如下:

北柴胡20克? ? 黄芩片10克

桂枝10克? ? ? ?甘草片5克? ?

天花粉10克? ? 牡蛎10克

干姜5克??

两剂后,患者热退神清,脉静身凉,舌淡红,苔白润,诸证皆平,以健脾益胃之药调护,痊愈出院。

按语:
患者夏天汗出,伤于暑邪,暑热则耗阴伤气,故见神疲乏力,发热,心烦,脉数,汗出等。暑为温邪,由口鼻而入,鼻气通于肺,口气通于胃。上焦病不治,则传中焦,胃与脾也;中焦病不治,即传下焦,肝与肾也。终上焦,始下焦,温病以手经为主,未始不关足经也。温邪不顺传,逆传则为心包,心包为心之宫城,代心受邪,心主神明,故热入心包出现神志不清。因治疗失时,热邪鸱张、心窍闭塞,形成内闭证。暑邪初起,证同太阳病。盖伤寒伤人身之阳,故喜辛温、甘温、苦热,以救其阳;温病伤人身之阴,故喜辛凉、甘寒、甘咸,以救其阴。此两者治疗之异,差之毫厘谬以千里。

整个治疗以温病为主线,分三步,以舌苔变化为节点:

第一节点:苔白厚偏腻

《金匮要略》曰:“太阳中热者,暍是也,汗出恶寒,身热而渴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”王孟英曰:“故暑也,热也,暍也,皆夏令一气之名也。”中暍即中热,是感受暑热之邪而致病。暑热之邪伤于肌表,先见外感表证,故中暍亦为太阳病。发热者,客邪在表;恶寒者,热盛于里;挟湿则身重,挟寒则疼痛也。这是初始的证候特点。暑为阳邪,暑热熏蒸,迫津外泄,必见汗出,汗出则腠理空虚,故恶寒,这种恶寒与风寒束表的恶寒不同。暑热炽盛,耗伤津液,所以身热口渴。治法是《金匮要略》的白虎加人参汤。吴鞠通的《温病条辨》曰:“形似伤寒,但右脉洪大而数,左脉反小于右,口渴甚,面赤,汗大出者,名曰暑温,在手太阴,白虎汤主之;脉芤甚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”后文也讲到这是暑温的大纲,若纯热不兼湿者,仍归前条温热例,不得混入暑也。王士雄的《温热经纬》讲“夏令受热,昏迷若惊,此为暑厥”,结合患者的发病特点,本病诊断为暑厥。患者此时的症状已经不是早期的太阳中暍证,且经过失治后,一方面表现为中阳受损的舌淡,另一方面表现为中焦失运水湿内停,蕴而化热。治疗上不能过度使用清热药,采用小柴胡汤调理少阳枢机,适当使用化湿的中药。

第二节点:舌干无苔

经前方治疗后,患者的白腻苔明显消退,但发热未能完全减轻。查其舌脉,舌淡红干,无苔,脉弦数。患者无大便不通,无腹胀满痛,无谵语,舌苔无可下之象。此时的发热、神昏非阳明胃家实之症。舌干已不适合发汗。患者的气分暑热仍没得到及时清解,暑气通于心,暑热之邪内陷心营,煎熬津液为痰,即戴思恭所说的“有暑即有痰”之意,痰热互结可闭阻心窍,而见神昏不识。此时宜清解,以小陷胸汤解胸中热结,玄参、连翘、郁金辛轻宣透,从而达到表里双解。

第三节点:苔薄白有少量津液

?小陷胸汤治疗后,热峰明显下降,胸中痰热得清,郁热得散,故而神清气爽,虽有低热,患者亦不觉得辛苦。刘渡舟在论述柴胡桂枝干姜汤时讲到:“我认为这个方子,而有小柴胡汤与理中汤合方之义。而与大柴胡汤遥相对应,一治实热,一治虚寒。仲景为少阳病机横逆脾胃时,而分寒热两途与虚实两治之法,体现了“一分为二”的精神。”刘老认为此方的主证是下利。当然下利也要详细辨证,刘老为我们提供另一种治疗思路。患者经过月余的治疗,从最初的苦寒之剂到第二诊的治疗,主要治疗方向清热为主。患者的舌象一直都是偏淡,说明中阳虚衰一直没得到顾护,少阳郁勃不伸,既不能畅通,又不能温煦,所以低热缠绵,下利。第三诊采用柴胡之疏利,桂枝之温通,干姜之斡旋,中气一转,经脉畅通,脾土升清,津液回复,舌红苔润。这种下利对固摄等药往往没效。经过三诊治疗,患者热退神清,诸症皆平,痊愈出院。

舌诊是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之一。温病学的出现使得舌诊的发展达到了成熟。在文字上,明代以前的文献中,都写作"胎",胎乃胎包的胎,指苔生在舌上,故从肉旁,这是古人的通假字。吴鞠通之后才普遍改作"苔"。吴鞠通认为舌苔乃胃中浊气熏蒸肺脏,湿热蒸而生苔,或黄或白或青或黑,判断疾病深浅,或寒或热或燥或湿,就像春夏石的阴面生苔一样,所以苔字用草字头,不用肉字旁。"舌胎"到"舌苔"的转变并不只是单纯的字体变化,还反映了舌诊运用于疾病诊断和转归的发展历史。本例的舌苔变化完全符合疾病的病因病机,舌苔从白厚腻、干到湿润反映了病邪的深浅及严重程度,反映到处方的变化,则从清热到温脾阳,调理脏腑阴阳,最终痊愈。

温馨提示: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,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,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,谢谢理解和支持!
郴州市| 靖安县| 昂仁县| 定襄县| 天水市| 丹寨县| 平远县| 龙泉市| 化德县| 桐梓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