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名医刘蔚楚辨证论治经验
发布人:蔡敏珊
更新时间:2021-11-03
原创 阚丽娜 赖海标 赖海标经方医学工作室?
导读:刘蔚楚,广东香山(今中山)人,著有《遇安斋证治丛录》。1920年代初期,河北张锡纯、江西陆晋笙、江苏杨如侯、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,被称为当时全国“四大名医”。民国中医泰斗张锡纯在其代表作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中曾多次提到刘蔚楚及其著作《遇安斋证治丛录》。
?原文:
近因与友人论症,质政于周小农、沈奉江诸先生,蒙共同辨证。谓杨公救我虚损垂危,因便秘,故入在大阳药中,不忌归、芍之滑。次日大便得下,即减白芍,加附子、鹿茸,明著于医案。胃将绝,故以茯苓活动诸补品,不嫌其利水。肉桂协熟地、五味子,取其引火归原。麝香二三厘,借以通脑。用在治病到七八月后,不嫌其窜,且当日味苟太酸苦甘咸,到喉必吐。非杨公遵喻陈大法,何以救此虚损垂危。设使滥用别药,次日无大解,三日胃纳不加,药更到喉吐出,其能生信用而施久治耶。若虚劳病之宜阴阳两补重补者,则开滑渗利。辛动走窜诸药,岂杨公之明,并此不识。论者固未尝以虚心别类明微,遽执空想而评实事云云。此真诸先生持平之论,我因而有所深感焉。病初误疏散,次误腻补,后误敛涩,阴乘阳剥,命若游丝,泛药庸方,宁堪再试。杨公良工心苦,效断几先,起死回生,功悬日月。亲友固无人不见,而医案所未载者,尚有治已经年,残躯渐健,仍不时呕吐清水。左腹似挟冷水一瓶,摇动有声,即《内经》谓如囊裹浆,其鸣濯濯也。物稍腻,食即胀闷,非吐不舒。明是脾肾之阳,尚欠蒸运。胃肠蓄水,虽用大阳药,兼服黑锡丹至二十余两,仍未尽除。适余家聘有大拳术师冯俨叔,口授二十四行工,运练经年乃免。使其初稍偏阴药,微命不立随以倾乎,使其后再请彼医诊治,将谓胃肠发腐,必要剖割,亦未可知。由斯以观,病情万变,活法在人。医者之题何在,即在审查两字耳。按其现状,推其病理,断症处方,用药对症,便是作文对题。倘药不对症,效从何取?无效,漫讲杨公,即自夸名垂百世之大贤,其孰能信之。正之中有变,法之外有法。杨公所用,尚系正法。早已揭橥题表,自古大经大法,人谁不知。所难者,在目过神谋,化裁通变。以言治病,即治愈最危最大。医者之责任维活人,无论何如委折烦难,皆分所应勉,义所当为。无所谓奇,不过旁人见此医能医他医所不能医之症。遂奇其所奇,使医者而自好奇。正是一罪。今回念师恩,续命有汤。行年六十有二矣,遵师教者,三十余年矣。当学医至二十六岁,最初出诊,即去冬所著六案,见杭州《三三医报》第十九期。以后治病,仍必悉心体认,竭其棉力所能为。对于贫富穷通,毫无畛域,药虽贵品,有则不吝人之取求。此无他,当时仰赖先君,衣食无缺。倘以名售,以利售,不以诚求,将何以对吾师吾父?至诚其求而不得,差亦无憾于吾心。窃束发受书,于古尝闻矣。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易之理也。小濬哲文明,温恭允塞,书之典也。维此文王,小心翼翼。昭事上帝,聿求多福。诗之教也,强恕而行。求仁莫近焉。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,孔孟之学也。苟能愈病,师巫何害。苟未愈病卢扁,奚为周先生之说也。勿偏一派,我之言,实先生之意也。留心诊察,罔敢执着死书,不问其他。只竭吾才,自怜者辄复怜人,不过自忏饱尝之痛苦。非尽囿于喻公仁厚之言也。然而溯十一年春到沪,先生即长劝著述,奈因学浅,鲜暇,多病。十二年冬,始勉下笔。十三年夏,陈濯江兄,力劝印刷,代寄广东通志馆。始成此急就章,初何敢见天下士耶,不意海内诸大君子,反过许之。自是善善从长,奖逾其分。而受先生德爱与杨公临床曲救之苦心,故生平一切所经。丝毫皆自视坎然,又是恐负父师良友。人谁不爱其所尊所亲所友,等于生命视之。吁言至此,衷心恻然。而亦戛然不能再下一语矣,请先生试代下一转语。
译文:
最近和朋友们一起讨论病症,并咨询了周小农和沈奉江等先生,承蒙他们一起来分析指正。说的是关于杨公当年救了处于虚损病危的我,当时因为便秘,所以把当归、白芍加入在大补阳气的药中,因此不必顾忌它们的滑泄之性,第二天就能解下大便了,随即减少白芍,加入附子、鹿茸,这个治疗过程在医案中有明确的记载。虽然胃气将绝,用茯苓灵动之性来制约那些补益滋腻之品,而不必介意它的渗利之效,肉桂与熟地、五味子同用,取其引火归原之功;麝香两三厘,借此引诸药通达脑髓,此药是在治病到七八个月后才用的,所以不介意它有走窜之性。还有当时药味太过酸苦甘咸,到咽喉肯定会吐,如果不是遵循杨公所告知的高明服用方法,怎能挽救这种虚损病危的病人?假设杨公滥用其他药物,第二天没有大便,第三天胃纳没有改善,而且药到咽喉就吐出来了,他怎能让患者产生信任并长期进行治疗啊?如果患了虚劳病中适宜阴阳两补而偏重补的,却只开了滑利渗湿、辛动走窜等药。若不是杨公见识高明,姑且此病不一定会被认识。
讨论的人本来就未曾用虚心去分门别类、分清病症,就凭空想象去评论很多事情,这就是先生们讨论的,我因此有了很深的感触,病初起的时候,误用疏散的治法,其次又误用腻补治法,后来误用收敛固涩治法,阴盛阳衰,命若游丝,泛医庸方哪敢再尝试。杨公医术高超且费尽苦心,在疾病变化的细微征兆前都已经判断出来,能够起死回生,功同日月,上面这些事亲朋好友原本就没有人不知道的。还有一例没有记载的医案,一位治疗多年的患者,病残的身躯逐渐健康起来,但仍不时呕吐清水,左腹似挟一瓶冷水,摇动有声,如《内经》所说的“如囊裹水,其鸣濯濯”,食物稍腻,吃完就会胀闷,要吐出来才会舒服,这是因为脾肾阳虚,不能温运蒸化,导致胃肠蓄水,虽然用大补阳气的药,同时服用温阳坠痰定喘的黑锡丹共二十多两,仍然没有治好。刚好家里聘请了一位功夫大师冯俨叔,他口授二十四行工法,再经过运气修炼若干年才把病症完全去除。假如疾病开始的时候就使用偏补阴的药,估计小命随时都可能没有了。假使之后再请其他医生误诊误治,可能会胃肠腐烂,要剖割手术,也不是没可能的。由此看来,病情千变万化,灵活的治法在于人。关于对医生的考量在哪里?就在审察二字而已,按其现状,推其病理,断症处方,用药对症,这才是关键。如果药不对症,哪里会有疗效呢?没有效果,不要说杨公,再怎么自夸他是流芳百世的名医大家,也不会有人相信。正之中有变,法之外有法,杨公所用的就是正确方法,能做到有的放矢。自古以来,都知道要遵从经典,难的是化裁变通,这是治疗疾病最重要的。医生的责任就是救人,无论怎样曲折繁杂困难,都是本分之事,应当勤勉,义不容辞。没有所谓惊奇的事,只不过是别人看到这个医生能医治别的医生不能医治的病症,所以被他的神奇所惊异。
现在回想起老师恩情,我用汤药续命至今,现已六十二岁,遵循老师教导也已经有三十多年了。学医到二十六岁时诊治过的六个病例,去年冬天刊登在杭州《三三医报》第十九期。以后治病仍要悉心体恤患者,不论贫富贵贱,竭尽全力,别无他求。当时仰赖先父,衣食无缺,若追求名利,出卖自己的信用,不能以诚待人,如何对得起我的老师和父亲?至诚追求,无怨无悔。我年少束发学习时,曾听过古文《易经》中有关“穷则变,变则达,通则久”的道理。《诗经》中所说“濬哲文明,温恭允塞”是书中典范。因此有文王小心翼翼,昭事上帝,请求得到了更多福祉的故事。儒家思想告诉我们,“强恕而行,求仁莫近焉,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”。如果能治愈疾病,学一点巫术也没有什么害处。如果不能治愈疾病,即使是扁鹊又有什么用?不要偏执一派,我说这些其实就是先生的意思,我们要留心诊察,不能死读书,而不考虑其他因素,我认为自己已经竭尽全力了。自己可怜的人才会可怜他人,书中不过是自己回顾自己饱尝的痛苦,不是全部关于表达杨公仁厚的言论。追溯到1922年春天我初到上海时,先生就经常劝说我要著述,奈何本人学识浅薄,很少有空余时间,而且体弱多病,直到1923年冬天才勉强开始下笔,到1924年夏天,陈濯江兄弟鼓励我出版,后来寄给广东通志馆代为印刷,方才完成这本临急写好的医书,开始没有信心给大家阅看,不料得到海内各界人士过高的赞誉,这是对我过奖了。
我受先生仁爱和杨公临床曲救的苦心,所以对人生经历,看得很淡,只是怕辜负师父和好友期待,谁不是对他所尊敬的师长和亲友,像向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?说到这里,我就有些忧伤,难于再说下一句话了,请先生试着代写下面的转语。
?按语:
1.重医德,有爱心
刘蔚楚先生认为,“医者之责任维活人,无论何如委折烦难,皆分所应勉,义所当为”,“以后治病,仍必悉心体认,竭其棉力所能为。”刘蔚楚先生非常注重医德,不求名求利:“倘以名售,以利售,不以诚求,将何以对吾师吾父?”医生的责任就是治病救人,即使一时委屈烦难,也要不辞辛苦,全力以赴,与“药王”孙思邈的“人命至重,有贵千金,一方济之,德逾于此”,可谓殊途同归。
2.重师恩,不忘情
刘蔚楚先生年少时病患虚损,中西并用,百药不治,竟至垂危。幸得中医师杨来仪医治,救回一命,“杨公良工心苦,效断几先,起死回生,功悬日月”,自此刘蔚楚先生笃信中医,求师于杨公,终成一代名医。
3.重疗效,不偏信
刘蔚楚先生告诫为医者,应“勿偏一派”,不要有门户之见,看病当重疗效,有效即是良方。诊病时应“留心诊察,罔敢执着死书”,认真细致诊察,活学活用,不死读书。辨证用药应“按其现状,推其病理,断症处方,用药对症”,并做到“正之中有变,法之外有法”,守其常,通其变,辨别真假寒热虚实。如此忠告,诚为至理。
温馨提示:本公众号文章旨在学术探讨与学术交流,不建议直接使用文中治疗方法,如需使用应咨询医生为好,谢谢理解和支持!
鄂伦春自治旗|
宝山区|
平罗县|
右玉县|
宝丰县|
安塞县|
黄龙县|
哈尔滨市|
泊头市|
平舆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