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发布,意义在于——
发布人:
更新时间:2022-11-16
让更多人提前关注干预血压
11月13日,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、中国医师协会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共同制定的首部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(以下简称新《指南》)正式颁布,指南倡导高血压防线前移、强化降压、简化心血管危险分层、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筛查等新理念和新观点。这部新《指南》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/90mmHg下调至130/80mmHg(据媒体报道,国家卫健委表示目前未调整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)。记者日前就此采访了我市相关专家。
●多数人不需要
药物治疗
市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林凯旋表示,新《指南》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收缩压≥140 mmHg和/或舒张压≥90 mmHg下调至收缩压≥130 mmHg和/或舒张压≥80 mmHg。如果按照这一标准诊断,高血压患者数量也随之大幅增加,即我国将新增3亿多高血压患者。
林凯旋表示,新《指南》推荐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和2级,建议更早启动药物治疗。血压≥140/90 mmHg者立即启动药物治疗;血压≥130/80 mmHg且伴临床合并症或靶器官损害或≥3种危险因素者亦应启动药物治疗。同时,应更早启动降压药物联合治疗,血压≥140/90 mmHg者推荐初始治疗即联合用药。
“如果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下调,我市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将随之大幅提升。标准下调后,可能很多人不能接受自己从一个健康人变成了高血压患者,用药人群明显扩大。”林凯旋表示,将高血压防线前移,适度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,让更多的人越早关注血压,越早干预血压,就能更为有效地减少高血压相关心、脑、肾等靶器官的损害。这样在5-10年后,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,少部分人吃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远远少于这些医疗费用。目前高血压患者中,仅22%需要用药,多数人不需要药物治疗,只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就能使血压恢复到理想范围,如控制饮食、减重增肌、少吃盐、戒烟戒酒等。
●学会居家正确测量血压
新《指南》建议,测量血压前3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、饮酒、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以及吸烟;推荐早上在服药前、早餐前、排空膀胱后测量血压;建议晚上在晚餐前测量血压,条件不允许时建议在睡前1h内测量;对初诊或血压未控制的患者,推荐每周至少连续3天进行家庭血压监测;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,建议每周进行1-2天的家庭血压监测。
林凯旋表示,测量血压前安静休息3-5分钟,测量时坐在带有靠背的椅子上,双足平放于地面,两腿勿交叉。上臂平放于桌面,血压计袖带中心保持同心脏水平。选择合适的袖带(气囊长度为臂围的75%~100%,宽度为臂围的37%-50%,袖带气囊宽12厘米、长22-26厘米可满足大多数成人)进行血压测量,上臂围>42厘米者可选择腕式电子血压计。测量血压的上臂应充分暴露或只覆盖单层衣物(勿挽袖子),袖带下缘置于肘窝上方2-3厘米。每次测量血压至少获得2次血压读数,每次间隔1-2分钟,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;若第1次与第2次血压读数的差值>10 mmHg,建议测量第3次,取后2次血压读数的平均值。首次测量血压时应测量双上臂血压,以血压高的一侧为准。推荐心房颤动(房颤)患者采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,每次测量至少获得3次血压读数,取3次血压读数的平均值。
●良好生活方式可辅助降压
林凯旋表示,新《指南》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,包括饮食干预、运动干预、减压干预、减重干预、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。
新《指南》推荐中国高血压患者应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,推荐钠摄入量减少至2000毫克/天(5克氯化钠)以下;建议非高血压人群(为降低高血压发生风险)或高血压患者(为了降低血压),除日常生活的活动外,每周4-7 天,每天累计30-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如步行、慢跑、骑自行车、游泳等。运动形式可采取有氧、阻抗和伸展等。以有氧运动为主,无氧运动作为补充。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,高危患者运动前需到医院心脏康复专科进行评估,以制定适合的运动方案。
“合理膳食模式可降低人群高血压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。”林凯旋表示,建议高血压患者和有进展为高血压风险的正常血压者,饮食以水果、蔬菜、低脂奶制品、富含食用纤维的全谷物、植物来源的蛋白质为主,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。同时,要戒烟限制饮酒,减轻精神压力,保持心理平衡,培养心胸开朗、性格随和、心地善良、乐于助人的“长寿性格”。高血压不可怕,可怕的是不懂得如何管理、干预自己的生活方式,适时调整对控制血压很有必要。
来源:中山日报
运城市|
青州市|
武强县|
梁山县|
奉贤区|
漠河县|
定日县|
靖远县|
宜阳县|
阿巴嘎旗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