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某,男,62岁。发病节气:惊蛰。
初诊时间:2020年3月5日。
主诉:全身浮肿4月。
现病史:4月前患者出现脸部浮肿两次,均未治疗而自然消退,2月前,眼睑、头部出现水肿,渐蔓延至全身而住院,查尿常规提示:蛋白尿(+++),24小时尿蛋白定量6819mg/24h,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,经用激素、利尿药,予五苓散、五皮饮等治疗,水肿消退。但反复发作,两周前水肿再次发作,久不消退,兼有胸腔积液,今日遂来就诊。刻下症:面色白,全身浮肿,下肢尤甚,心悸气喘,怕冷,四肢冰凉,易惊醒,小便短少,舌淡胖,苔白,脉沉紧尺弱。
西医诊断:肾病综合征。
中医诊断:水肿(阳虚水泛)。
治法:温阳利水。
方药:真武汤加减。
白术20g,白芍 15g,茯苓皮30g,黑顺片15g(先煎), 干姜10g,麻黄10g,北杏仁10g,桑白皮15g。
7剂,每日1剂。温服。
服上方后,汗出尿多,水肿有所消退。
二诊:2020年3月19日。
面色较前红润,全身仍有浮肿,头面浮肿较前缓解,下肢浮肿缓解欠佳,患者自觉心悸频率降低,呼吸变得顺畅,仍容易惊醒,四肢冰凉,小便清长,舌淡胖,苔白,脉沉缓,尺稍有力。
白术20g,白芍 15g,茯苓皮30g,黑顺片15g(先煎),干姜10g,桂枝15g,炙甘草20g,煅磁石30g(先煎),桑白皮15g。
7剂,每日1剂。温服。
服上方后,汗出尿多,自觉口渴,水肿消退更明显,不易惊醒,胸闷心悸气短大大减轻。
????三诊:2020年4月2日。
面色红润,颜面部浮肿消退,双下肢少许浮肿,复查胸片心包积液消失。仍有少许心悸气短,惊醒,四肢微温,程度较轻。舌淡红,少苔,脉缓有力。
白术20g,白芍 15g,茯苓皮30g,牡蛎35g(先煎),生姜10g,桂枝20g,炙甘草20g,煅磁石30g(先煎),大枣20g。
7剂,每日1剂。温服。
服上方后,全身水肿消退,易惊醒消失,呼吸顺畅,也不觉心悸。1月后随访未见水肿复发。
按:本案属中医“水肿”范畴。水肿病的治则是:初期治肺宜发汗,中期治脾宜利尿,后期治肾宜复肾阳。此病属于中、后期。《丹溪心法·水肿》中提出“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”,肝木克脾土,发为下肢浮肿、饱食后易胃脘胀闷;总体来说,本病以虚为主,病位主要在肝、脾、肾。《伤寒论·辨少阴病脉证并治》: “少阴病,二三日不已,至四五日,腹痛,小便不利,四肢沉重疼痛,自下利者,此为有水气。其人或咳,或小便利,或下利,或呕者,真武汤主之。”初诊,患者面色白,全身浮肿,下肢尤甚,心悸气喘,怕冷,四肢冰凉,易惊醒,小便短少,舌淡胖,苔白,脉沉紧尺弱。考虑脾肾阳虚引起的水肿,脾阳虚则湿难以运化,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,肾中阳气虚衰,寒水内停,则小便不利;水湿泛溢于四肢,则困重,水气凌心,则心悸。真武汤方以附子为君药,附子辛甘性热,用之温肾助阳,以化气利水,兼暖脾土,以温运水湿。臣以茯苓利水渗湿,使水邪从小便去;白术健脾燥湿,佐以生姜之温散,既助附子温阳散寒,又合苓、术宣散水湿。真武汤健脾壮命门之火,水得火化,阳气蒸腾,脾受庇益而能健运,脾肾功能恢复,其病自愈。二诊面色较前红润,全身仍有浮肿,头面浮肿较前缓解,下肢浮肿缓解欠佳,患者自觉心悸频率降低,呼吸变得顺畅,仍容易惊醒,四肢冰凉,小便清长,舌淡胖,苔白,脉沉缓,尺稍有力。予去麻黄,改为桂枝化气利水。三诊面色红润,颜面部浮肿消退,双下肢少许浮肿,复查胸片心包积液消失。仍有少许心悸气短,惊醒,四肢微温,程度较轻。舌淡红,少苔,脉缓有力。观其所治,需知制水者脾,主水者肾,肾为胃关,倘肾中无阳,则脾之枢机虽运,而肾关不开,则水有所主。
白水县| 靖宇县| 喜德县| 二连浩特市| 宁安市| 运城市| 城固县| 河南省| 武城县| 霍山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