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某,女,50岁。发病节气:立春。 ??
初诊时间:2019年2月15日。 ???????
主诉:左足多个跖趾关节疼痛半年余。
现病史:患者半年前劳累后出现左足多个跖趾关节疼痛,无明显肿胀,自服止痛药后症状缓解,未予系统诊治。其后左足多个跖趾关节、脚踝、手指关节等多关节出现疼痛,反复发作。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,就诊于我院,完善相关检查,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。现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,就诊于我院门诊,现:患者左趾关节疼痛,时有手指关节疼痛,偶有腰痛,纳可,寐安,大小便基本正常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
西医诊断:类风湿关节炎。
中医诊断:痹证(着痹)。
治法:祛湿通络。
方药:薏苡仁汤加减。?
薏苡仁30g,羌活10g,独活10g,防风15g,麻黄5g,桂枝15g,生姜10g,当归10g,
川芎5g,延胡索20g,甘草15g。
7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分服。
二诊:2019年2月22日。
药后患者关节疼痛明显缓解,皮温正常,舌淡红,苔白,脉细,去延胡索,加黑顺片10g,细辛5g散寒通络,白芍15g养阴。续服7剂。
薏苡仁30g,羌活10g,独活10g,防风15g,麻黄5g,桂枝15g,生姜10g,当归10g,
川芎5g,延胡索20g,甘草15g,黑顺片10g,白芍15g,细辛5g。
?7剂,水煎服,日1剂,早晚分服。
三诊:2019年2月28日。
药后关节疼痛症状进一步改善,关节无肿胀,活动自如,按二诊方续服7剂巩固疗效,嘱患者定期复诊,适当功能锻炼,避风寒,节饮食。
按语:本病属于祖国医学“痹证”“顽痹”“历节病”等范畴。《黄帝内经》首先提出痹的病名,并有骨、筋、脉、肌、皮五痹之分。《圣济总录》认为外邪遇脏腑内热阳化可致热痹;《金匮要略》中张仲景提出湿痹、血痹和历节之名;王煮《外台秘要》中述道,其症痛如虎咬,昼轻夜重,故称其为“白虎病”;王肯堂《证治准绳》称手关节肿大者为“鼓槌风”。 对痹证的治疗,明代李士材在《医宗必读》阐述如下:“治外者,散邪为急;治脏者养正为先。”而祛邪养正又多相辅为用,“治行痹者散风主,大抵参以补血之剂,盖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,且“御寒利湿仍不可废”,“治痛痹者散寒为主”,但“疏风燥湿仍不可缺”,需“参以补火之別”,因“非大辛大热,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”。“治着痹者,利湿为主”,但“祛风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,盖土强可以胜温,而气足无顽麻也”,即治疗类风湿关节炎,驱邪为主,佐以扶正,行痹佐以补血之剂,痛痹佐以补火之剂,着痹佐以健脾补气之剂,补益的最终目的仍是为了祛邪。就薏饮仁汤而言,祛风散寒除湿三法相辅相成,相互为用。重用薏饮仁、白术健脾祛湿,防风祛风,麻黄、制川乌散寒,生姜温化寒湿,独活、羌活祛风除寒散湿,桂枝温经通脉,调和营卫,当归、川芎活血通脉,甘草益气和药,组方以祛湿为主,兼以补益,且以制川乌久煎,配以生姜、甘草减毒,使驱邪不伤正,多方位、多角度功专注于驱除邪气从而治愈疾病。
出国| 仪征市| 于田县| 封丘县| 商都县| 柯坪县| 宁南县| 江都市| 阳谷县| 莫力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