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某,女,34岁。发病节气:霜降。
初诊日期:2017年10月23日。
主诉:睡眠差,多梦1年余。
现病史:1年前患者于生产后,出现情绪易激,烦躁,入睡时间长约30分钟,睡眠深度不足,稍动即醒,自行服用少量“安眠药”,入睡困难稍有缓解。但睡眠质量差依旧存在。3月前,出现入睡困难,烦躁易怒,夜梦多,乏力,于当地卫生院给予治疗(具体不详)后,效果不佳。遂今日就诊。刻下症:面色淡红,眉头紧锁,入睡困难,睡后汗出易醒,睡眠质量差,每日睡眠不足5小时,烦躁易怒,胸闷头胀,时有晨起双手发胀,口微苦,食纳可,月经量少,色红,二便调。舌红,少苔,脉弦细。
西医诊断:失眠。
中医诊断:不寐(肝郁化火)。
治法:清肝解郁,重镇安神。
方药:柴胡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。
柴胡15g,黄芩10g,白芍10g,黄连5g,龙骨(先煎)30g,牡蛎(先煎)30g,桂枝10g,首乌藤30g。
7剂,每日1剂,温服。
????二诊:2017年10月30日。
面色淡红,表情自然,胸闷减轻,睡后易醒稍较前改善,每日睡眠可达6小时,仍有入睡时间长,夜间微汗出,胸闷头胀减轻,无双手胀闷,情绪好转,口干,纳可,月经量少色红,小便可,大便干。舌淡红,少苔,脉细。
柴胡15g,黄芩10g,白芍10g,黄连5g,龙骨(先煎)30g,牡蛎(先煎)30g,桂枝10g,首乌藤30g,熟地黄15g,山药30g。
7剂,每日1剂,温服。
三诊:2017年11月7日。
面色红润,心情较前改善,面带微笑,入睡时间小于15分钟,可睡至自然醒,不易醒,无夜间汗出、口干,胸闷头胀消失,月经量较前增多,二便调。舌淡红,苔薄黄,脉细。
柴胡15g,黄芩10g,白芍10g,黄连5g,龙骨(先煎)30g,牡蛎(先煎)30g,桂枝10g,首乌藤30g,熟地黄15g,山药30g。
14剂,每日1剂,温服。随访3月,上述症状未再发。
按:本案属中医“不寐”范畴。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睡眠与阴、阳跷脉脉气盛衰有关,阳跷脉是膀胱经之别,卫气始行时,阳跷脉气盛,使人目张而寤;阴跷脉是肾经之别,夜入于肾经时,阴跷脉气盛,故目合而寐。因此治疗不寐以“调整阴阳”为总则。四诊合参,此案患者虑为肝郁化火型不寐。患者产后情绪有较大波动,肝气不疏,枢机不利,阴阳相交的通路不畅,故入睡困难,胸闷头胀,双手发胀;郁久化火,故烦躁易怒;产后体虚,阴血耗伤,故睡后汗出,月经量少,色红。方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,此方能和解少阳,通阳泻热,重镇安神,出自《伤寒论》107条:“伤寒八九日,下之,胸满烦惊,小便不利,谵语,一身尽重,不可转侧者,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。”本方由小柴胡汤加龙骨、牡蛎、桂枝、茯苓组成。柴胡、黄芩、桂枝和里解外;龙骨、牡蛎重镇安神;茯苓利小便,安心神。
患者二诊时,面色红润,表情自然,睡后易醒较前改善,每日睡眠可达6小时,仍有入睡时间长,夜间微汗出,胸闷头胀减轻,无双手胀闷,情绪好转,口干,纳可,月经量少色红,小便可,大便干。舌淡红,少苔,脉细。一诊时即有阴血不足之象,但考虑热象明显,恐滋补之品助热,故未加入。二诊肝郁及火热已不显,可加入熟地黄滋阴养血,润肠通便。山药补脾,以防熟地黄滋腻。三诊时,入睡时间已小于15分钟,可睡至自然醒,无夜间汗出、口干,胸闷头胀消失,月经量较前增多,二便调。故维持原方继续巩固药效,同时嘱患者清淡饮食,多和家人和朋友沟通聊天,放松心情。共奏其效。
武威市| 南投市| 宣恩县| 芜湖县| 蓬莱市| 高要市| 安丘市| 舞钢市| 岚皋县| 黎平县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