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某,女,78岁。发病节气:白露。
初诊日期:2018年9月12日。
主诉:双下肢浮肿伴全身皮疹瘙痒加重2周。
现病史:患者近2周来背部、双下肢伸侧、双上肢屈侧出现粟粒状丘疹,散在水泡,皮损处剧烈瘙痒,夜间瘙痒更甚,全身多处地方可见红色抓痕,伴有双下肢肢体浮肿。曾在我市三甲西医院就诊,予激素抗过敏、镇静等对症治疗效果不佳,小便尚可,大便稍硬。症见:面色晦暗少华,形体偏胖,皮肤松散,伴有双下肢浮肿,胃纳不馨。舌质淡,苔薄,脉沉细。
西医诊断:①慢性肾脏病 CKD3期;②湿疹。
中医诊断:湿疮(脾虚湿恋)。
治法:健脾祛湿。
方药:五苓散加减。
茯苓50g,猪苓15g,苍术15g,桂枝10g,白芍15g,陈皮10g,大腹皮15g,桑白皮15g,蛇床子10g,白鲜皮15g,地肤子10g。
6剂,每日1剂,水煎服,嘱患者勿食发物。二诊:2018年9月18日.
患者未再有新发皮疹及水泡,原皮疹明显减淡,原水泡消退,肢体浮肿减轻。舌稍红偏暗,苔薄,脉沉细。考虑其久病入络,加之有慢性肾功不全病史,遂在原方基础上加丹參30g,赤芍10g以增加活血化瘀之功。
茯苓50g,猪苓15g,苍术15g,桂枝10g,白芍15g,陈皮10g,大腹皮15g,桑白皮15g,蛇床子10g,白鲜皮15g,地肤子10g,丹參30g,赤芍10g。
每日1剂,水煎服,嘱患者勿食发物。6剂。
再服6剂后,全身瘙痒明显减轻,水泡及皮疹明显消退,肢体浮肿明显改善。随访至今湿疹再未发作。
按:顽固性湿疹属于中医“湿疮”范畴,慢性者多与素体虚弱,脾虚不运,湿邪留恋,肌肤失养有关,久之则伤及血脉,血虚生风生燥,肌肤失去濡养,瘙痒难耐,缠绵难愈。五苓散长于健脾助运、温化水湿。其中茯苓、苍术可达健脾燥湿之双效,猪苓利水渗湿,令在里之内湿得消,是为治本。配以地肤子白鲜皮以祛风止痒,令在表之风湿得散,是为治标,由此标本兼治,使内湿除,外湿去,则疹退病愈。五苓散作为仲景常用方,伤寒论中有关论述条文共8条,包括71、72、73、74、141、156、244、386条,其中除386条为治疗霍乱外,其余主要针对太阳蓄水证而设。然实际运用当不限于其症状,而主要是谨守五苓散方证气化不利、水湿停聚之病机。这水湿不当局限于三焦脾胃,也可以是皮肤,可以是其他脏腑。因此本例患者顽固性湿疹,常法治疗乏效,而从湿论治采用五苓散加减健脾利水化湿而收佳效。
遵化市| 永福县| 沙湾县| 通榆县| 潍坊市| 龙山县| 凯里市| 河池市| 道孚县| 湖北省|